|
【考研倒计时】栏目提醒大家复习时间的同时,每天一个新闻or传播or新闻传播史or实务的知识点,以经典真题为例,以最新案例为支撑,以最通俗易懂的解释,让大家每天进步。我们每天的陪伴,只愿你进步一点,一点一点靠近目标院校。
请输入标题 bcdef
距2018考研还有148天
内容: 传小新
编辑: 墨提斯
传新网2018考研官群:434502765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真题回顾】
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简答题:沉默的螺旋的主要观点。
清华大学2017年简答题:如何理解“沉默的螺旋”假设、
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名词解释:沉默的螺旋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论述题:阐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浙江传媒学院2017年名词解释:沉默的螺旋。
浙江大学2017年简答题:沉默的螺旋理论。
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简答题:沉默的螺旋的特点。
安徽大学2017年论述题: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并谈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适应及变化
郑州大学2017年简答题:微信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郑州大学2017年简答题: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学姐说:
作为四大传播学经典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理论被命题次数最多,考察形式多样,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点之余,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理论变迁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时代是否还存?假设是否成立?等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
经典传播学效果理论:沉默的螺旋
1980年,伊莉莎白·内尔·纽曼出版《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该理论形成。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变迁
虽然在网络时代,诱发“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的因素已经随着网络这种传播工具本身的传播特性而发生了改变,纽曼所谓的“人害怕被孤立的社会心理导致了最后的沉默”已不能完全解释这个现象。但“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依然奏效,主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
(1)网络中的压力并未消失
网络看似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和安全的自我空间让人们可以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至使某些学者认为网络使得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害怕被孤立”的群体压力消失,因此就推论出“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时代不再存在。但实际上,网络为我们提供的相对独立的空间实际上只是如皇帝的新装一样,看似使得每个人都障蔽起了自己,使别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各种观点,却不能知道自己的身份。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何尝不是更加说明了“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对人们的影响之深,“沉默的螺旋”现象之严重,在个性化传播的网络时代也不例外。
(2)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conformity),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有些人的天性就是内向、不善言辞、或者一直不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缺乏个人见解,喜欢追随别人的看法,即使是在可以畅谈无阻的自由环境下。在从众这个概念下有这样一个词语——“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这种想象,在网络传播中,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的不存在;同样没有证据证明那些本性中缺乏个人见解、喜欢追随别人的人可以通过网络中所谓的匿名交流而改变了自己的本性。
(3)面对海量信息,个人在处理这些信息方面的能力问题
网络信息浩如烟淼,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人们似乎更多的只是匆匆浏览,很少会参加留言讨论,尤其是对那些一向“不喜欢发表言论”的人。一贯喜欢对外界发表自己看法的人在各论坛、网站不断的张贴自己的主张,而那些不喜欢“讲话”的人基本上是保持缄口不语的。
(4)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值得怀疑,因此这些信息能否引发人们的兴趣都是造成沉默的原因。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这种交互性,使得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充斥着谎言、讹言、毫无理性的胡言等等,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也因为这样,相当一部分人就对网络上的种种信息,尤其是论坛当中的言论抱着“无所谓”或不置可否的态度,并不予以理睬,或者只是浏览而不屑给以回应,这样也会在“网络中可以畅所欲言”的假象掩盖下出现一方保持沉默,另一方声音越来越大的“沉默的螺旋”。
(5)来自第四方(供应商、政府、传播者自身之外的人),即同在网络中畅游的网民的技术手段干扰。
一位加拿大的绝症患者向各BBS发出解除安乐死禁令的呼吁,而另一位电脑专家因为有不同看法,使用一个程序就抹掉了他发出的全部呼吁。这也是造成“沉默”现象的一个新因素,即持不同意见的网民采用技术手段的控制,这与以往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体传播不同,以往的传播受众之间不存在硬性干扰,只能给彼此造成心理上的软性压力。换言之,网络中“沉默的螺旋”这一现象的诱发因素多了一个“网民之间的硬性压力”。
总之,在研究传统传播理论对网络传播的效用时,就应该把这种理论放诸到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思考与预测
反沉默的螺旋是什么?
论文OR书籍推荐
[1]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
[2]余利花:试论互联网中的“沉默的螺旋”。《当代传播》
[3]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国际新闻界》
guanuy
了解更多关于沉默的螺旋专题内容,请加小新QQ:1312275489。
往期回顾
【择校】
择校 | 60+所高校新闻传播考研报录比、竞争力、考研难度比较
择校1 | 选985还是211、北上广、沿海还是内地?
择校2 | 专硕学硕区别、报录比、分数线、考试大纲、参考书重要吗?
【理论】
新闻定义 | 新闻客观性 | 媒介暴力 | 新闻价值 | 公共新闻 | 民生新闻 | 舆论监督 | 新媒体 | 真人秀 | 媒介审判 | 新闻敲诈 | 媒介寻租 | 媒介伦理 | 新闻自由 | 数据新闻 | 新闻APP | 新闻真实 | 新闻传播事业 | 新闻策划 | 新闻娱乐化 | 隐私权与知情权 | 新闻选择 | 媒介公信力 | 媒介规制 | 媒介受众 | 新闻传播效果 | 互联网+ | 众包新闻 | 众筹新闻 | 数据新闻 | 大数据 | 机器人写作 | 议程设置及其变化 | 沉默的螺旋及其变化 |
【院校】
华北地区: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印刷学院 | 河北大学 | 清华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南开大学 | 山东大学 | 山西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天津师范大学 | 北京体育学院 | 北京工商大学 |
华东地区: 复旦大学 | 上海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传媒学院 | 同济大学 | 南京大学 | 浙江大学 | 厦门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苏州大学 | 浙江工业大学 | 河海大学 |
华中地区: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南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安徽大学 | 南昌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郑州大学 |
华南地区: 广西大学 | 暨南大学 | 深圳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东北地区:大连理工大学 | 辽宁大学 | 吉林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东北财经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华西地区: 四川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政法大学 | 西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贵州大学 |
西北地区:兰州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新疆大学 | 长安大学 |
好消息!
传新网新传考研指南针系列笔记
2018版全新上线啦
由传新网各大院校的版主结合新闻传播学历年的考研真题、热点、参考书目等制作;
笔记资料涵盖书本基本知识点,梳理章节框架,划分复习重点,解析复习难点;
为你们提供更为优质、划算的笔记资料,省时省力,让你现在复习都不晚!
传新网笔记资料,
专业权威、匹配真题;
大纲解读、脉络清晰。
你值得拥有!
(还有各高校真题答案解析哦)
点击原文阅读,或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传新网官方微店购买相应院校笔记、真题答案资料,也可咨询小新QQ:1312275489. |
|